《软技能》阅读小记(1)

929天前 · 闲扯 · 911次阅读

前言

在青训营中收到了导师的安利,开始看《软技能》一书。安利时,导师就已向我们讲述了书中的主要思想及部分精华内容。听完导师的分享后,我开始对这本书起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书能够提炼出那么朴实且实用的职业规划指南。于是趁着开学买书的时候顺便购置了这本书,打算开学认真学习一下。

到写这篇文章时,我只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23章/70章)。不是不想全书读完再来分享,而是这本书实在是过于得丰富,以致于我不得不停下来消化一下。

简单介绍一下

《软技能》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为我们的程序员生涯进行指导,分别是

  • 职业
  • 自我营销
  • 学习
  • 生产力
  • 理财
  • 健身
  • 精神

接下来我想先分享一些在阅读本书第一部分「职业」时的收获。

拥有商业心态

当我看完本书的第一章时,我觉得真的是醍醐灌顶。从前一直认为程序员差不多就是为企业打工的存在,而作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路。将自己看作一家企业。

从被一纸“卖身契”束缚住的仆人转变为拥有自己生意的商人。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程序员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两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将自己视为一家企业时,首先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 你提供着怎样的服务
  • 如何营销你提供的服务

毕竟企业需要通过服务赚钱,企业需要通过营销吸引服务对象。那么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显而易见了。

  • 我们提供着“创建软件”这一服务
  • 我们时而主动投放广告(投简历),时而等待生意上门(猎头),时而又有着别的门道。

当然,光是这么想着还不够,若是想让你的企业更上一层楼,你还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1. 专注于你正在提供的服务
  2. 想方设法提升你的服务
  3. 思考你可以专注为哪一特定类型的客户或企业提供特定的服务
  4. 集中精力成为一位专家,专门为一类特定类型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整体服务。
记住,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你只有真正专注于一类客户,才能找到非常好的工作

设定目标与逆向思维

设定目标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了,在各种鸡汤文中更是层出不穷。本书也是“在劫难逃”,不过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些新想法——逆向思维。

有时还可以运用一下逆向思维,反推一下如何从大目标到当前的情况;如果你已经实现了大目标,那么沿途你经历了哪些里程碑?你能想象出哪条路径可以让你从大目标反推回你现在的情况?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

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人际交往

导师在分享时就提到过这个问题,程序员一般很难简介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书作者的观点是“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你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其实几乎所有职业都是这样)”。而如何打交道就变得异常关键,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认为书中比较实用的观点。

1.每个人都希望感到自己很重要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轻率地否决同时地想法,以便可以提出自己地观点。然而随着你做出这样错误的判断,你往往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想法充耳不闻,仅仅因为你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看到这里,我只是稍微回想了一下就发现自己经常会犯这个错误。而反观我的父亲,我又发现,我的父亲在表达不同观点时,总是会先对我的观点进行肯定(除非我大错特错),然后他的才会将他的观点娓娓道来。而这时,因为得到了肯定,我不由自主地会更加专注于我父亲的内容中。姜还是老的辣呀。

2.永远不要批评

理解了第一个概念后,你应该能马上意识到“批评”是一项很少能达成你期望结果的工具。... 我曾经认为,相较于奖励,处罚是一个更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我大错特错了。

一项又一项研究表明,奖励积极行为要不惩罚消极行为有效得多。

其实在看到“永远”一词的时候,我本能是有点抗拒的。这不是叛逆,我始终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是一成不变的,难道做错了还不能批评吗?但我发现我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想要达成“激励同事/伙伴”时,奖励比批评更加有效。从幼儿园开始,老师的小红花就已经向我印证了这一哲理。

3.避免争吵

作为软件开发人员,我们有时候倾向于认为所有人都是从逻辑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很容易让你落入陷阱,错误地认为严谨的推理足以使他人接受你的思维方式。

...

如果你因为“该怎么做某事”与他人产生分歧,那么在很多情况下,你做好先确定分歧点是否值得你去维护,特别是在你知道它已让人卷入时。在小事情上,任何放弃立场或承认错误的机会对你而言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他人来说却可能是举足轻重的,这么做不仅能为你赢得不可估量的尊重,也能为你的未来积蓄财富,形势逆转时即可兑现实用。

这里我认为作者说的太对了,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些小问题与其他人吵得不可开交是相当得不偿失的。同时尽量不要“教别人做事”,那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以上就是作者人际交往中给出的一些理解,差不多又是全书抄写了哈哈。

专业化

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经典误区(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经典,反正我中招了),那就是害怕自己专攻软件开发的某一领域,担心自己陷入很窄的专业领域,从而与其他工作机会绝缘。实则不然,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规则:

专业化的规则是:专业化程度越深,潜在的机会就越少,但是获得这些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以律师为例,只有极少数人才想要一个“通才式”的律师。大多是潜在客户都倾向于聘请“专才”。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位Java开发人员,你所在的城市里有500个Java工作岗位。这时你选择专业化一点,你的专长就是做Java Web开发人员。或许这一决定少了250个工作机会,但还有250。机会仍然还有很多不是吗?假使你将自己的专业更加细化,专攻Java Web 开发栈。也许你的工作机会降到了50个,但你获得这50个中的任意一个的机会增加了。

当然,专业化不是指技术全面,多才多艺的开发者就毫无用处,实际上他们也是非常棒的。能够使用多种技术和编程语言有助于你的职业发展,使你更有价值。然而,“万金油”式开发人员在市场上并不吃香。团队里有个全能的开发人员是好事,但是很少有公司或客户会去寻找这样的人才。

所以,即使你各项技术能力惊人,通晓50种编程语言,你最好还是选定某个专业领域,哪怕时不时换一换。

公司与公司的差别

早就听说小公司压榨人才,大公司培养人才这一说法。但是看了这本书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面是书中给出的一个表格,概括的很不错。

公司规模优点缺点
小公司承担多种职责,灵活的角色转换;对工作的影响较大;回报潜力大没法安静坐下来写代码;工作在众目睽睽之下;稳定性差
中等规模公司工作稳定;加班少变化很低慢下;没有机会使用前沿技术
大公司完备的流程和规范;培训机会多;大型有影响力的项目充斥着官僚主义(其实感觉国内大厂还好?);很可能只负责代码库的一小部分;很难获得关注

还有一种区别划分,那就是“软件开发公司”和“拥有软件开发人员的公司”。换句话说,以写代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和写代码只是为了服务主要业务的公司。前者没什么好说的,而后者的业务并非软件,那自然也不会给软件开发人员足够的尊重与发展空间。这些公司的软件开发实践极有可能非常松散。

如何晋升

承担责任,持续学习,引人注目。

金钱总是追随着责任。有任何机会去承担更多责任时,承担起来!

如果没有机会怎么办?那就去寻找机会。

  • 有一个不受重视的项目,你能负责他吗?
  • 你能帮助你团队里的新人快速成长吗?
  • 你能负责文档制作流程,并保证及时更新这些文档吗?
  • 哪项工作是没有人愿意去做,你愿意承担起来,并将其简化或者自动化的?

如果你能把沼泽变为良田,那么你就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在任何组织中,总是有很多人告诉你这个想法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那个问题太难。...千万不要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相反你要成为能为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人,要成为用于执行这些解决方案以获得成果的人。

在任何公司中,最有用的就是那种看似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的人。成为这种人是获得晋升的可靠方法。

成为专业人士

看完本小章,我的感受是,不止程序员应如此,所有职业都应如此。书中引用了《The War of Art》中的一段话,阐述了“专业”和“外行”的区别。

成为专业人士是一种心态。如果我们总是与恐惧、自毁、拖延和自我怀疑作斗争,那么问题就是:我们正在像外行那样思考。外行毫不起眼,外行废话连篇,外行屈于逆境。专业人士可不这么想。不管怎样,他引人注目,他恪尽职守,他始终如一。

专业人士不可能事事皆通,但他一定会潜心钻研匠艺,旨在锤炼自己的技能。专业人士会坦承自己不知道答案,但是你可以信赖他会找到答案。本书中给出了一个表格,我觉得也是挺有意思。

专业人士外行人
遵守自己的原则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专注于正确完成工作专注于完成工作
不惧怕承认自己错了,不会文过饰非不懂装懂
持续稳定无法预测,不可靠
用于承担责任回避责任容易跑路

而成为专业人士,作者给出最好的建议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专业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时间管理技能。

专业人士还有一些其他品质,例如高标准、好习惯、持续学习和坚守正道。

不要陷入对技术的狂热之中

PHP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当然,这只是一个梗。但事实上,我们很自然会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然而这会让我们经常忽略任何反对意见。

我们不可能充分了解现存的所有技术,从而给“哪项技术最好”做出最英明、最睿智的判断。于是我们倾向于选择我们了解的技术并先入为主认为他是最好的。人生多艰,无暇他顾。

尽管这一行为的起因合理又自然,但是具有破坏性与局限性。当我们武断地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固执己见时,很容易只与理念相同的人打交道而排斥其他人。最终我们只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我们自以为找到所有答案,却只是裹足不前。

所以,当一位“不拘一格”的程序员吧!

小结

以上便是在阅读了第一部分后我认为其中对于我来说有较大帮助的地方。其实在第一部分中还有一些关于辞职,成为个人开发者的方案与建议。不过我目前认为于我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就暂时没有放进来。

其次,还是要吐槽一下自己的语言水平真是太差劲了。想着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凝练一下书中精华。到头来还是摘抄全文了(哭。

👍 15

学习 软技能 阅读

最后修改于915天前

评论

取消回复
贴吧 狗头 原神 小黄脸
收起

贴吧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 贴吧泡泡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 狗头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 原神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 小黄脸
  1. 慕容潭谈 929天前

    确实感觉是一本很值得一阅的书,仅仅看悠然大佬的总结就已顿觉之前思想的不足之处。已经列上书单了(x

    另外在“人际交往”的子条目下的三条分条目似乎都是“1”诶(小声)

    1. 季悠然 928天前

      嘻嘻,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不过这个markdown真是不够智能 huaji_shang

  2. SomeBottle 929天前

    不要陷入对技术的狂热之中 和 人际交往这两部分好戳我 chaiquan_love

    1. 一新 928天前

      程序员不需要交流!(bushi)

    2. 季悠然 928天前

      人际交往那块真的是太真实了 hemenjiu

目录

avatar

季悠然

寻找有趣的灵魂

139

文章数

2069

评论数

3

分类

好热啊

arknights!


Warning: file_get_contents(https://v1.hitokoto.cn?encode=json&c=d&c=b):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3 Forbidden in /www/wwwroot/blog.mitsuha.space/C/themes/G/components/widgets.php on line 47

1484